如图,己知点C(-2,0)及在第二象限的动点P(x,y),且点P在直线y=x+6上,直线y=x+6分别交x轴、y轴于点A

如图,己知点C(-2,0)及在第二象限的动点P(x,y),且点P在直线y=x+6上,直线y=x+6分别交x轴、y轴于点A、B.
(1)当PA=PC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
(2)设△ACP的面积为S1,求S1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设四边形BPCO的面积为S2,求S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不必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在直线y=x+6上存在异于动点P的另一动点Q,使得△ACQ与△ACP的面积相等,当点P的坐标为(m,n)时,请直接写出用m,n表示的点Q的坐标.
寿山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乐乎山水 幼苗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解题思路:(1)当PA=PC时,则AC的中垂线与AB的交点即为P点,求出C点坐标;
(2)由面积公式S=
1
2
×AC×yP
得到S1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又P在第二象限的直线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按照等量关系“三角形ACP的面积+四边形BPCO的面积=三角形AOB的面积”得到S2关于的函数解析式;
(4)由题意得,Q点应位于第三象限,与P点关于A点对称.

∵直线y=x+6分别交x轴、y轴于点A、B
∴A(-6,0)B(0,6)又C(-2,0)
若PA=PC,AC的中垂线与AB的交点即为P点
xP=-4,yP=-4+6=2∴P点坐标(-4,2).

(2)∵点P在第二象限的直线上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6<x<0
S1=
1
2×AC×yP=
1
2×4×(x+6)=2x+12 (-6<x<0)

(3)S2=S△AOB-S1=
1
2×6×6−2x−12=-2x+6

(4)由题意得,Q点应位于第三象限,与P点关于A点对称,则Q(-m-12,-n).

点评:
本题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坐标的求法,面积随动点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这类题型变化多样,同学们需注意多加练习.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04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