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这是我们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甲、乙两个物体的S

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这是我们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甲、乙两个物体的S-t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分析甲、乙运动图象,在前5秒钟内______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______m/s.
(2)观察分析甲或乙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______运动.
(3)除了路程--时间图象之外,另外一种研究运动的方法就是频闪摄影,一同学在“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1个小纸杯、4个、9个叠放在一起的相同小纸杯,由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当落进竖直墙壁的区域内(砖的厚度相同),用频闪摄影的方式确定小纸杯的位置,如图所示(假定叠放一起纸杯的体积跟一个纸杯的体积相同).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组杯子在落到图示竖直墙壁的区域内时作什么运动?
②杯子在下落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分析乙组杯子在落到图示竖直墙壁的区域内的频闪照片,可知杯子在该区域内受到的这些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分析甲、乙、丙三组杯子的运动频闪照片,写出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定量关系.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cq108903275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dawf 春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采纳率:95% 举报

解题思路:(1)(2)图象是形象描述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常用工具,也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也能使动态变化过程更为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恰当的表达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3)①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一个纸杯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四个纸杯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九个纸杯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甲、乙、丙三个纸锥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出纸锥的速度之比;
因为三个纸锥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和自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
分析空气阻力之比和纸锥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

(1)观察图象可知,前5s内甲车经过的路程都是10m,乙车经过的路程是15m,
所以乙车运动的较快;
乙车的速度为v=[s/t]=[15m/5s]3m/s;
(2)观察图象可知,甲或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可以得出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3)①频闪摄影是拍摄时间间隔一定.由图3副图都可知 每次频闪,杯子运动的路程都是相等的,所以其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判断了其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杯子的受力情况,杯子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所以重力等于空气阻力.
③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一个纸杯运动一个砖的厚度时,四个纸杯运动两个砖的厚度,九个纸杯运动三个砖的厚度,路程之比为1:2:3,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速度之比为1:2:3;
因为甲、乙、丙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所以纸锥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是相等的;
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一个纸杯的质量为m,四个纸杯的质量为4m,九个纸杯的质量为9m,三组杯子的质量之比为m:4m:9m=1:4:9,重力之比也为1:4:9,空气阻力等于重力,空气阻力之比也为1:4:9;
12:22:32=1:4:9,所以得出结论: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故答案为:
(1)乙;3;
(2)匀速直线;
(3)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杯子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重力等于空气阻力;
③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其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点评:
本题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最后一步难度较大,需要判定物体运动状态,利用二力平衡关系得到阻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进一步得到阻力与速度的对应关系,是一道难题.

1年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217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