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变形是什么意思?急求答案!

廿三里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qqii1920 春芽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鉴赏诗歌首先要读懂诗歌,而读懂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诗歌为什么会有语言的“变形”呢?因为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既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把握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你不妨查找一些工具书,了解以上诗句词性活用的奥妙.
注意诗词的省略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与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对于这首诗,你能够补出作者省略的“三问”吗?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样的省略使诗意更具跳跃性、含蓄性.
还原颠倒的语序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主、宾换位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还原颠倒的语序,是为了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诗歌中语序颠倒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辨析其中蕴藏的“变形”规律吗?

1年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1.510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