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预习

薇之风景 1年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gracelyll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72.2% 举报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
“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2.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的文章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唯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启示:①材料的积累
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的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一.1.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4.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咏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一、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二.《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1年前

9

sonicfeifei 幼苗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举报

化肥会挥发 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024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