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某企业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其原价为2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00元.要求:(1)分别按年限

7.某企业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其原价为2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00元.要求:(1)分别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预计该设备总工作小时数为10000小时,本会计期间工作了200小时)、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算该设备各年应计提的折旧.(2)比较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bluebird003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davidpauldavid 幼苗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85.7% 举报

年限平均法:
(20000-200)/5=3960元——>每年
工作量法:
(20000-200)/10000=1.98
1.98*200=396——>本会计期间的折旧额
双倍余额递减法:
2/5=0.4
20000*0.4=8000——>第一年
(20000-8000)*0.4=4800——>第二年
(20000-8000-4800)*0.4=2880——>第三年
(20000-8000-4800-2880-200)/2=2060——>第四年和第五年
年数总和法:
1+2+3+4+5=15
(20000-200)*5/15=6600——>第一年
(20000-200)*4/15=5280——>第二年
(20000-200)*3/15=3960——>第三年
(20000-200)*2/15=2640——>第四年
(20000-200)*1/15=1320——>第五年
(2)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比较简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前期工作效率相对较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多;而在其使用后期,工作效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因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逐渐减少.年限平均法不考虑,明显是不合理的.其次,固定资产在不同的使用年限发生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将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年限平均法也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当固定资产各期负荷程度相同时,各期应分摊相同的折旧费,这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固定资产各期负荷程度不同,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时,则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取的折旧数与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也不相符.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属于加速折旧方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固计使用寿命期内加快得到补偿.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因此没有绝对的优劣.

1年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152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