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矩形ABCD和点P,当点P在图1中的位置时,则有结论:S△PBC=S△PAC+S△PCD

已知矩形ABCD和点P,当点P在图1中的位置时,则有结论:S△PBC=S△PAC+S△PCD
理由:过点P作EF垂直BC,分别交AD、BC于E、F两点.
∵S△PBC+S△PAD=[1/2]BC•PF+[1/2]AD•PE=[1/2]BC(PF+PE)=[1/2]BC•EF=[1/2]S矩形ABCD
又∵S△PAC+S△PCD+S△PAD=[1/2]S矩形ABCD,∴S△PBC+S△PAD=S△PAC+S△PCD+S△PAD,∴S△PBC=S△PAC+S△PCD
请你参考上述信息,当点P分别在图2,图3中的位置时,S△PBC、S△PAC、S△P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对上述两种情况的猜想,并选择其中一种情况的猜想给予证明.
小草我爱 1年前 已收到5个回答 举报

择王而居 幼苗

共回答了14个问题采纳率:92.9% 举报

解题思路:分析图2,先过点P作EF垂直AD,分别交AD、BC于E、F两点,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知,经过化简,等量代换,可以得到S△PBC=S△PAD+[1/2]S矩形ABCD,而S△PAC+S△PCD=S△PAD+[1/2]S矩形ABCD,故有S△PBC=S△PAC+S△PCD

猜想结果:图2结论S△PBC=S△PAC+S△PCD
图3结论S△PBC=S△PAC-S△PCD(2分)
证明:如图2,过点P作EF垂直AD,分别交AD、BC于E、F两点,
∵S△PBC=[1/2]BC•PE+[1/2]BC•EF (1分)
=[1/2]AD•PE+[1/2]BC•EF=S△PAD+[1/2]S矩形ABCD(2分)
∵S△PAC+S△PCD=S△PAD+S△ADC=S△PAD+[1/2]S矩形ABCD(2分)
∴S△PBC=S△PAC+S△PCD(1分)
如果证明图3结论可参考上面评分标准给分.

点评:
本题考点: 矩形的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利用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面积的整合等知识.

1年前

2

dandanyu1 幼苗

共回答了1个问题 举报

,,。。。。。。。。。。。。。。。。。。。。。。。。。。。。

1年前

2

nameless212 幼苗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90.5% 举报

一、当P为图②的位置时,有:△PBC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
  证明如下:
  过P作PH⊥BC分别交AD、BC于G、H。则:
  △PBC的面积-△PAD的面积=(1/2)BC×PH-(1/2)AD×PG=(1/2)BC×GH
  =(1/2)矩形ABCD的面积=△ACD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PAD的面积
  ∴△PB...

1年前

0

wwdz0wwdz 幼苗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举报

1、当P为图②的位置时,有:△PBC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
  证明如下:
  过P作PH⊥BC分别交AD、BC于G、H。则:
  △PBC的面积-△PAD的面积=(1/2)BC×PH-(1/2)AD×PG=(1/2)BC×GH
  =(1/2)矩形ABCD的面积=△ACD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PAD的面积
  ∴△PB...

1年前

0

yhzcxj 花朵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77.8% 举报

一、当P为图②的位置时,有:△PBC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
  证明如下:
  过P作PH⊥BC分别交AD、BC于G、H。则:
  △PBC的面积-△PAD的面积=(1/2)BC×PH-(1/2)AD×PG=(1/2)BC×GH
  =(1/2)矩形ABCD的面积=△ACD的面积=△PAC的面积+△PCD的面积-△PAD的面积
  ∴△PB...

1年前

0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20 q. 0.022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