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上编“志学.学问”中的21-30篇的翻译为了方便各位查找我给出题目PS:有的字不认识0.0懒得找

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上编“志学.学问”中的21-30篇的翻译为了方便各位查找我给出题目PS:有的字不认识0.0懒得找了就用X来代替哈~o(∩_∩)o 21《晋平公炳烛而学》22《高凤专心致志》23《叶廷X与《海录》》24《为人大须学问》25《任末好学勤记》26《王充市肆博览》27《欧阳修“三上”作文》28《林逋论学问》29《欧阳修悔学》30《王安石伤方仲勇》
怦然心动666 1年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抱着枕头睡 春芽

共回答了16个问题采纳率:93.8% 举报

晋平公炳烛而学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高凤专心致志高凤很喜欢读书
高凤,字文通,小时候是一名学生,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当时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水已经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发生了这样的事(小麦被冲走了).过了不久高凤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教学生读书.叶廷珪与《海录》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 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 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王充市肆博览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 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 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久)就 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林逋论学问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欧阳修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 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 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 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的小人,难道不值得 深思吗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119

1年前

4

碧艳坐看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3.3% 举报

见网站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018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