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flyingsky1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不穿ff游大街 幼苗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93.3% 举报

  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诗人写的是初春的别离,春寒料峭,杨柳尚未发青.诗突发奇想,把人间离情转移到“春风”上,说它故意不让杨柳发青,是不忍看到“杨柳依依”、“折柳送别”的凄惨场面.这真是想象奇特的神来之笔.
  抑扬.“扬”即“抬高”,指对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扬;“抑”即“压”,指的是对人物的否定或贬斥.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庞振坤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观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娘亲.”诗先抑后扬,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悬念扣人心弦,陡生无限魅力,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430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