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在的书塾为什么叫三味书屋

jxufelw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xixika 幼苗

共回答了17个问题采纳率:82.4% 举报

  三余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何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三味书屋”.
  1.古人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苦.后成为三味书屋的馆训.
  2.“三味”即“三昧”,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1年前

5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1.393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