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张祜《题金陵渡》赏析

夷水飞舟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04fan 幼苗

共回答了16个问题采纳率:81.3% 举报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作者简介] 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酒肆.其诗闻名于世.[赏析] 金陵,即镇江.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起笔轻灵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楼”既是诗人羁旅夜栖之所,又是诗人愁绪发端之地.次句“一宿行人自可愁”,直抒“行人”(诗人)一夜未眠之愁情,言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着痕迹地引人进入真正精彩的妙境:“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一团漆黑的夜江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一“斜”字,妙极,有景有时──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诗人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地将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显得那么浑成无迹,神韵天成.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显得格外明亮,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两三星火”,用笔清婉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星火”已足矣.同时,这“两三星火”也暗示出对岸瓜洲渔民或摆渡人或其他什么人已开始起床点灯准备新的一天劳作的情形,与“潮落夜江斜月里”所描述的将晓未晓的情景十分吻合.诗人运思缜密,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启人想像,耐人寻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与首句“金陵津渡”遥相呼应,首尾圆合,自然浑成.张祜的这首客愁杰作,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诗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其一,简约明快的视觉效果.身宿小楼旅舍,张祜注重视觉效果.居高临远,所见“星火”乃为远景,故不能明辨是什么灯光.对“夜江”、“潮落”、“斜月”和“两三星火”的夜色景物描写相对较为简单,不善曲折,按时抒写,这既是诗人所见真景之反映,又是诗人着意而为之.以景诱人,景融真情,动人心弦,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其二,以情融景的情景结构.绝句的结构方式基本上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或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叙事等模式组成的.张祜诗的结构方式是:情──景.以情融景,强调的是画意美.以景结情,追求的是神韵美.令人回味无穷.其三,疏密有致的布景设置.张祜诗前疏后密.前二句仅写诗人“一宿”之“愁”.后二句则一气连写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五种景象,通过鲜明的画面,来隐约传达出诗人一夜未眠之孤愁.诗的重心落在后二句上,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浓郁的客愁,千载之下,不失其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是小诗的得意之处、精彩之笔、美之所在.其四,虚冲平淡的飞白笔墨.张祜诗多用淡墨、虚笔,呈现出平淡轻灵的艺术风格.如“两三星火”之描写,绝不能坐实为《枫桥夜泊》中的“渔火”.这是因为,“渔火”乃是近处所见,辨析清楚,而“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清是何种灯光.这反倒增添了想像的余地,别具朦胧美和空灵美.总之,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结构,简约之至,明快之至.

1年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2.968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