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1.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2.导体能够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导体两端加上电势后,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做功?
3.Ground 电势规定为零伏
我的问题是,如果从发电厂向目的地输送电能,那么电线是导体,电线中的电子源源不断地被送出去了,怎么回收循环?电流就是电子在运动吗?
大地Ground的电势为什么是零呢?
DJG1975 1年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简爱之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8.9% 举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再来探讨电流的产生.
电流顾名思义电荷的流动,电荷为什么会流动呢,因为电压.举个例子来说吧,瀑布,都见过吧,瀑布的水流由上而下,把水流看作是电流,那么瀑布的高度就是电压,可以把电压看作是电荷定向运动的一个原动力.
电压会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因为电势差,电势差的存在,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将其这样理一个充了电的平行板电容,电容的两个极板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两个极板是存在电势差的,极板间就形成了电场,电场中如果有一个电子,那个这个电子就向正极板运动,如果有许许多多的电子,那么这些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当然一个电子的定向移动也可以看作是电流.
接下来回答你下面的问题:
1.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当然电荷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规定其为正,就好比规定一米的长度为“一米”一样,是一个约定,有了这个约定,我们才能对其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对此不必深究.
2.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功,这句话可以这样说,举个例子,苹果从树上坠落,是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完成的,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与两电荷之间的引力计算公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3.电厂里面发出的电最后是无法回到电厂的,我回答问题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关于点的问题涉及三个量,这个问题就归结于电阻问题了,在任何导体都是有电阻的,电流在运动的过程中流经导体,由于电阻的原因,电流会慢慢减小,知道最后完全消耗,最后变为0,就好比水流流经障碍物时,水流会减速,遇到障碍物多了的话,水流的速度,会慢慢停止.
4.大地的电势为0,我们可以将大地看作是一个极大的电容板,就算电荷转移到这个极大的电容板上面的时候,电荷会沿其表面分布,可想而知,电荷分布到这个电容板上所产生的电势,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为0.
对于以上的回答不知道 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满意的地方,尽管向我提出,有疑问请百度hi我.
谢谢

1年前

4

lzcbfk 幼苗

共回答了2个问题 举报

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仅此而已

1年前

2

棒绑糖 幼苗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93.3% 举报

如你的2.中所说“导体两端加上电势”,也就是说电源和导体要组成闭合回路,电子在电源和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中连续运动,因此从发电厂“出发”的电子,经过电线、用户,最后还是要“回到”发电厂。也就是实现你说的“回收循环”。
至于电流的方向问题,这只是人为规定的,即规定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1年前

1

920699 幼苗

共回答了1个问题 举报

1.第一个是规定来的,没有为什么,因为电子带负电,自然与正电荷相反。
2.对啊,导体两端有了电势差(电压)后,就形成了电场,导体中的电子就受到电场力,自然就运动了,所以,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的导体是不导电的。
3.同样是规定,同时,当负极板接地时,也为0电势。
4.忘了?我们生活中的电线不是有两条的么?一条火线(从发电厂接到目的地),一条是零线,(从目的地接到发电厂),是一个...

1年前

1

nanfeng125139 幼苗

共回答了384个问题 举报

如你的2.中所说“导体两端加上电势”,也就是说电源和导体要组成闭合回路,电子在电源和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中连续运动,因此从发电厂“出发”的电子,经过电线、用户,最后还是要“回到”发电厂。也就是实现你说的“回收循环”。
至于电流的方向问题,这只是人为规定的,即规定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电势高低取决于把电荷移到目的地做功的多少,地球是一个大的导体,可以平衡地面上所有物体的电荷(...

1年前

0

lake0802 幼苗

共回答了37个问题 举报

1.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人为规定的,人们规定正电荷的运动方向为电流方向。电流方向确实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
2。只能说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导体两端加上电势后,两端出现电势差,导体中形成电场,这个电场驱动电荷运动做功。
3。对于单相系统来说电源有两根线,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这两根线与用电器及发电机构成闭合回路。如果是三相系统,系统内部的三相会自动形成闭合回路...

1年前

0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21 q. 0.020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