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鉴赏家汪曾祺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②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③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④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⑤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⑥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⑦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⑧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迁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⑨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迁听涛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小题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第一段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叶三卖果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3分)
①示例:叶三看画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第四段划线句“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五段划线句“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写出了季匋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80字以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nzhiii1985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mm者mm 幼苗

共回答了25个问题采纳率:92% 举报


小题1:小说写果贩叶三有审美情趣(1分),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1分)。

小题2:②叶三赏(懂)画③叶三评画④叶三守(藏)画(叶三儿子埋画)

小题3:细节(神态、动作)描写(1分),表现叶三看得入神(1分),侧面表现(1分)出季匋民绘画的精彩,写出了两人作为知音的默契(1分)。

小题4: 表现季匋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1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谄媚的特点(1分)。

小题5:示例一: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5分)

示例二: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因为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这只是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5分)

示例三: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将前文的赞赏化为了莫大的惋惜。因为叶三把画作带进了棺材,体现的是文化痼疾之一;封闭狭隘。作者在《胡同文化》中也曾有类似写法,文尾以“再见呀,胡同”体现对封闭的胡同文化的清醒认识。(角度不拘,有无具体例子均可,言之成理即可)(5分)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688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