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

苏轼
高亭 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 “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jcttzhl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xzj770504 幼苗

共回答了20个问题采纳率:85% 举报

(1)B
(2)示例:同意。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感到凄凉孤独。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
   示例二:不同意。七、八句写一只不知来自何处的鹳鹤,在夕阳中呜叫,只是写景之语,不含羁孤之意。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中来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凉。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环境冷寂,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着力描绘一只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冷寂,并不蕴含“羁孤”之情。(意对即可)

1年前

10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6.32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