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啊望庐山瀑布 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苏轼诗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啊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苍岩895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卷鑫菜_Blue 春芽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自古文章诗词无数,但像太白那样的神仙之作能有多少呢?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
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为比较、透彻理解两诗,先弄清一点知识.古代度量单位一仞为七尺或八尺.徐凝写瀑布“千仞”之高,即是七八千尺,按现在的高度来说是2.5千米左右.李白夸张瀑布“三千尺”之高,按现在不过1千米.看来,在瀑布的高度上,徐凝比李白还要夸张.
徐凝诗用了“千古”一词.徐凝写下的“千古”就是指久远的年代.他极力赞颂庐山瀑布年代久远,而李白并未论及年代.
徐凝诗中“白练”当白绢讲,喻瀑布为一种丝织品徐凝的诗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瀑布,一是赞高(千仞),二是描声(雷奔不息),三是写状(飞如白练),四是表力(界破青山).徐凝也想写尽庐山瀑布之美,也想写出千古绝唱,但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并未做到.实际上,徐凝只写出了非诗人的感受.按我现在的说法,他写下的感受太大众化.面对庐山瀑布,即使不是诗人,就是普通游客也能说出瀑布的高拔,雷鸣的声响,飞动的绢白,青山秀色的撕裂等等.尤其是“一条界破青山色”诗句,表述的只是诗人看到的眼前的实景,想象力融入得相当稀少,可以说几乎没有表现出想象,整个诗境自然也就无法拓延.当然,他诗受前面诗思的局限,最后也不可能出现意外的效果.概括说来,徐凝太囿于事物本身,没有打开想象的窗子,缺乏诗人应有的创造力.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苏轼评诗太过.徐凝诗不是恶诗,只是不在优秀之列.我们应明确,想象出诗人!诗人的想象要飞翔起来.联系到现在,有的人只知道写诗,不知道怎么写诗,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只是自以为是诗,其实,差之远矣.
我们猜测,李白在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之前,一定也有徐凝的这种感受,但李白只是不满足这种肤浅的感觉.任何深刻地感受都会起源于肤浅,但不能至于肤浅.要把感觉深化、升华,直至不可再深化为止.李白诗首句写山之雄奇峻美,勾勒瀑布背景,扣题目“望”字.“遥看瀑布挂前川”,虽然直白,但此句作用极大,使每一个读诗者都能置身在“遥看”之时,进入宏阔场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力夸张其高,摹写水急情状.第四句突发奇想,视“瀑布”为“银河”,倾心礼赞,使诗境敞亮.细品之,徐凝诗写其高,我们反不觉其高;写其声,我们反不觉耳鼓受震;写飞流之久远,我们反不觉久远.李白言其高,我们却觉其高;未言声,我们却觉其声;未言力与势与久远,我们身心却均已感觉.原因何在?我以为皆出自李白有超常的想象,他只以一“银河”之像之想,则使一切具足.银河在九天之上,怎不高哉?地球无生灵之时,银河已在,怎不久远?银河自九天而泻,声岂是响雷可比?银河之势岂是白绢能敌?如此,李白诗不成千古绝唱,谁人诗能成千古绝唱?李白诗还有一点,就是在关键之处巧妙设置了一道通天“台阶”.看到瀑布之后,李白经过想象深化,让“瀑布”与“银河”已然发生联系,但何时写出却有讲究,直接出现未免突兀.怎办?“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用夸张手法先把瀑布提升了一个高度,让读者想象先上了一层高高的台阶,登上之后,再向九天接近.接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超常想象,合理合情.“三千尺” 不是瀑布高度的极致,只是一层通天“台阶”,是进一步想象的一个铺垫.至此,唯有“银河”的出现才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极限高度、磅礴气势、壮阔声响、璀璨光芒以及涤荡一切的伟力,把读者淹没在滔滔的“银河”之中.“银河”在诗中集中表现了李白的主观感受.“一条界破青山色”,力量未免太小了.看来,写诗找到表“意”与表“情”的形象十分重要.
通观两诗,李白诗感情活动甚烈,情感的旋律充盈其中,而徐凝诗少有感情波澜,两人诗篇自然高下可分.

1年前 追问

3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02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