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联系写作背景和文章的具体内容,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含义,并分析各段文字与这句话之间的联系

秋天的小囡 1年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zhengxl521 幼苗

共回答了17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1年前

4

臭美滴猴子 幼苗

共回答了24个问题采纳率:79.2% 举报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

1年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8.373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