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形象化说理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请联系课文内容加以评价.

mojuboy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雪飘无迹 幼苗

共回答了22个问题采纳率:90.9% 举报

  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的《秋水》虽是一篇说理文章,但由于庄子强调直觉体悟,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写法上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论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哲理因用形象表达而更具体可感.《秋水》篇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也就是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北海北海北海相对于黄河确实很大,但是“四海”仍处在“天地之间”,如同蚁穴处在大泽之中一样.庄子认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而人在天地间显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顺应自然.《秋水》要表达无限相对思想,却并不单纯说理,而是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先秦诸子中很多人喜欢引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但像《秋水》这样,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却很少见;而且这里的寓言不是纯粹引用,而是庄子自己虚构的.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秋水》虽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却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河伯面对河水的满溢时的自喜自傲,看到大海的浩瀚时的自卑自丑,一切都如在眼前,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真是让人惊叹.而哲理与形象的结合,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哲理因用意境描绘而更含蓄丰满哲理因用意境描绘而更含蓄丰满哲理因用意境描绘而更含蓄丰满哲理因用意境描绘而更含蓄丰满.由于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智者的叮咛》),因此他不仅善于虚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寄寓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而且常常通过景物描绘,创造意境,寓意理于“境”的诗歌表达方法来构建全篇,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其艺术境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秋水》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辨)牛马”的景象,接着又展现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这两种景象的对比,不仅显示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的客观事实、事理,而且显示了看待世界的两种眼光、两种心态、两种境界,由此再自然地展开说理,水到渠成地导向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意境的生动描绘,两种不同境界的对比并列,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使说理更含蓄、更丰满、更有理趣.哲理因用哲理因用哲理因用哲理因用“暗示暗示暗示暗示”手法而更多义丰富手法而更多义丰富手法而更多义丰富手法而更多义丰富.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绪去把握.“道”的玄虚空灵使得庄子讲寓言故事时,往往并不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含蓄的“暗示”手法,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又难以全部领悟,无形中更增加了文章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秋水》只是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却可以带给我们多种启迪,既可以理解为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自满自足,又可以理解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人应该保持谦虚的美德,因为谦受益,满招损;既可以理解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理解为人知耻而后才近乎勇;既可以理解为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也可以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既可以理解为要有广阔的胸襟气度和远大的志向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这样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反而越能使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确实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不得不令人折服.

1年前

6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307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