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作者是怎样写梅花的遭遇和品格

那有何妨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tonysjzx 幼苗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93.3% 举报

时代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这首词.郭沫若说:“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多,情况好转了,冰雪的威严减弱了,主席的词才公布了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郭沫若的这段话,把毛泽东写这首词的目的已经讲的一清二楚.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 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但是,这个背景对于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的确是难以理解的,即使老师将这段历史详尽地做介绍,学生还是难以把梅花和这么复杂的政治背景相联系.我认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阅读这首词,完全可以绕开这个背景,孩子们如果能通过阅读,理解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的品格,我认为就已经达到阅读的目的了.倘若学生感兴趣,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查阅这首词写作的相关背景资料,自己去理解、领悟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当然,这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为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在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将这些对学生作详细的介绍,那么学生在阅读毛泽东的词作时,就容易造成对于词作理解的混淆.我在学生读懂了毛泽东的词之后,课堂交流自己搜集的“梅花的学习”资料时,根据学生介绍搜集的陆游词,随机进行引导,简单地介绍给学生,毛泽东写的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的,这样顺水推舟,不致本末倒置.如果过分强调了陆游的原词,并且过分强调毛泽东这首词的政治背景,都会影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容易牵制了学生自己对这首词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时代背景: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1年前

3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01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