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的作文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yuhuabing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决不同流合污 幼苗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73.3% 举报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历代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孟子世系】
历代亚圣公:
四十五代孙 孟宁
五十四代孙 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 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 孟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
五十八代孙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孙 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
六十代孙 孟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
六十一代孙 孟弘誉,天启三年袭
六十二代孙 孟闻玉,崇祯二年袭
六十三代孙 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 孟 ?
六十五代孙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孙 孟 ?
六十七代孙 孟 ?
六十八代孙 孟 ?
六十九代孙 孟 ?
七十代孙 孟 ?
七十一代孙 孟 ?
七十二代孙 孟 ?
七十三代孙 孟庆棠
七十四代孙 孟繁骥 生于1908年.他1943年世袭接任“亚圣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
七十五代孙 孟祥协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亚圣的手笔----《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数字作篇名.司马迁认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书 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认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现存的《孟子外书》又非《汉书》所载,更是伪中之伪,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 《孟子》在 《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 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说“道统”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但《孟子》的地位并不巩固.李觏等的《常语》、司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成了学者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义》.《十三经注疏》采用赵岐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 (962~1033)撰.朱熹认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进一步考订,认为“其不出于奭手,确然可信”.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义理,反映了宋代理学对《孟子》的看法.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仍用赵岐注,其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释详博,是一部较好的参考书.近人杨伯峻著有《孟子译注》,可供参考.
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

1年前

8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008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