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填空叠词十指不沾泥,()居大厦.穿花峡碟()见,点水蜻蜓()飞.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柳色新.

ij2007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雪舞圣妃 幼苗

共回答了17个问题采纳率:94.1% 举报

宋·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今译〕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虽从耕者腹长饥入手,但总的来说,题材仅限于男耕女织.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曲江二首 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诗文解释】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词语解释】
典:典当.
蛱蝶:蝴蝶.
款款:徐缓的样子.
流转:轮流.
【诗文赏析】
诗人以酒消愁,日日江头尽醉归,因此落得酒债满身,不得不典当春衣.虽然如此,他还是赏花玩景,高唱及时行乐.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意深,究之而意来」,真正表现了「神馀像外」的艺术特点.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81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