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干里目

houxueli 1年前 已收到6个回答 举报

he8shdaw 幼苗

共回答了22个问题采纳率:81.8% 举报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登鹳雀楼   
【创作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1〕  
 白日〔2〕依〔3〕山尽〔4〕
,   黄河入海流.  
 欲〔5〕穷〔6〕千里目〔7〕,  
 更〔8〕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读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1]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普通话朗读〗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
白 日 依 山 尽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
欲 穷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i céng lóu ​
更 上 一 层 楼 ​
编辑本段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1年前

3

思念的蛛丝马迹 幼苗

共回答了1个问题 举报

想要看尽千里的景色。穷,尽。
应该是这样,仅个人理解

1年前

2

xiaochongchong21 幼苗

共回答了1个问题 举报

想要和千里眼一样能看得很远很远,则更上一层楼。这鼓励人们应该向前看,并通过自己努力往更高更好方向发展

1年前

2

dpdj 幼苗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举报

想要看尽极远的景色。

1年前

2

kiddingfly5 幼苗

共回答了3个问题 举报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1年前

1

meizhun1 幼苗

共回答了1个问题 举报

想用眼睛看见千里之外的东西

1年前

1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20 q. 0.035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