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25课的《黄鹤楼送别》的中心思想.

qq麦 1年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泰阿和小糊涂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77.8% 举报

诗的开头说出了这个离别的事实.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江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真是信手拈来,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妙在“烟花三月”,这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重要的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物.江南的春天,风光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梁代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有这样动人的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将是这样的景象.而扬州呢?又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的名都,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试想,以江南三月烟花的时候,去扬州十里烟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吗?别认为这两句诗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绪.
话别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启程了.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达了这种送别后的感情,像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帆影没有了,于是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这时候,观众和送行者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幅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古典诗歌,大多数的篇章不外乎写景抒情.这二者在写作时虽很难截然分开,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如果要想在诗歌中给以生命,使它具有长远的效果,那么在吸取这一景色时,不但必须准确地表达,而且还溶进强烈的感情,从而在鲜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写的深度.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送别的依依之情,以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范例.

1年前

9

xaqpf15zg7d6_c 幼苗

共回答了31个问题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

1年前

0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024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