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引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doims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九溪之源 幼苗

共回答了12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青门引》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①.庭轩寂寞近清明②,残花中酒③,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④,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① 定:停. ② 轩: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清明:指清明节,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③ 中酒:有饮酒和病酒二义,此为后者,即因醉酒而身体不适.中,读去声. ④ 画角:军乐;外加彩绘的号角.风吹醒:谓画角在风中吹响.
  天气刚暖和,有时还觉得有点寒冷.风雨吹打着,到傍晚才停止.庭院和长廊都显得格外寂寞.清明节近了,花儿已经残了,饮酒又觉不适,这病恹恹的状态还跟去年一样.
  晚风中传来谯楼上凄凉的号角声.入夜后,门户重重关闭,四围一片寂静.加之明月升起时,又将秋千的影子隔着墙头投送过来,这情景教人怎能忍受!
  这首词词的上片是伤春,说的是春将尽、花已残,作者对此忧伤,因此借酒消悉愁.词的下片为怀旧.下片写入夜之际,见景还生怀人之情.而作者所感之情事,或竟与秋千有关联,秋千又与女子有关联,益发启人遐思,确是神来之笔.风雨令人生愁,寂寞令人难耐.又当清明花残时节,颇有美景不长之慨,于是一年一醉,以醉遣愁.末二句以人之动衬已之静,以人之乐衬已之哀,以悲凉的画角声衬托自己庭院重门深闭的孤寂.黑夜使人心情更加压抑暗淡.结尾两句抒情再进一层,正在怅惘之时,月光竟把隔墙荡秋千的影子送过来.全词把感物兴怀,物亦可望而不可及的触目伤心感受表达了出来.使得词意词境更加韵味深远.这首词《草堂诗余》题作“怀旧”.词的上片是伤春,说的是春将尽、 花已残,作者对此很上忧伤.词的下片为怀旧.末二句以人之动衬已之静,以人之乐衬已之哀,而作者所感之情事,或竟与秋千有关联,秋 千又与女子有关联,益发启人遐思,确是神来之笔.从艺术角度而言,此句比起张先先自选的“三影”之句毫不 逊色, 故后人以为将本句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词人情86岁时所作《木兰花》中“无数杨 花过无影 ”合称“三影”最佳." 借闺情写自己落寞的情怀.情之所由,词中并不具体说明,想来总不外乎惜春伤己,忆旧怀人之类,但写环境对自己寂寥愁闷情绪的触动,却颇为深细幽微.
  开头写气候环境,有清明前(称寒食,多风雨)的季节特点,但重要的是它还表现出词人因闲极无聊而对什么都要抱怨一番的心态:乍暖还寒时节,衣着上就穿也不是,脱也不是;整天风雨淅淅沥沥,多么烦人!到傍晚时总算停了下来,却又觉得雨后的庭院廊屋格外的冷清寂寞.清明有踏青郊游的风俗,不少人家都热闹忙碌,自己却只能闷对残花,酒不敢酌,如何会有好心情!这“病”,并不真是头痛发烧那样的卧床生病,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又是去年病”,说明这种振作不起精神来的恹恹病态,去年这个时候也曾有过,可见已是识尽愁滋味了.
  下阕写三种境界,循时间先后.前两种从听觉角度渲染气氛,末了用光与影创造效果.“楼头画角”是说城头上谯楼(即鼓楼)中响起了号角声,吹角在傍晚,其声凄凉,易动人悲思.后来陆放翁《沈园》诗也说:“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这里说风声中闻角,更增加了气氛.有人评此句说:“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意谓用字刻意追求新奇.我想,这大概与此句必须押韵有关.用“醒”字,意象生新是其所得,琢刻有痕则是其所失.“入夜重门静”五字接在角声之后,表现一片静寂,其反衬效果尤为明显.悲声能引起感伤,岑寂则令人难耐.这样,过到结句,说出更不堪忍受之景象.“那堪更”三字钩连住前面所写种种,全词的血脉因此都贯通了.明月流光,已足枨触情怀,何况它又把能使人立即联想到青春欢乐情景的秋千影子,隔着墙头送到眼前来呢?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在这最出色的末句.张子野真不愧是写“影”的高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3.425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