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述题1: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说明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

马克思论述题
1: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说明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这个······帮帮忙······
987456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ach310 幼苗

共回答了20个问题采纳率:100% 举报

  我是政治学专业的,这些问题是我们专业的基本问题,我来给你个标准答案.给我加分哦!
  1: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说明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工人阶级以这样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用以指导革命实践,取得了伟大成果.七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切胜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并没有过时.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在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早年到晚年就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恩格斯1892年在为他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2版所写的序言中说:在本书中到处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古典哲学起源的痕迹.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绝不是完全一致的.
  邓小平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找到革命道路,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在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邓小平在这里特别强调要重视世界在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内发生的变化.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没有变.但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的突破,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调节社会矛盾,它在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对当代世界的变化,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如果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熟视无睹,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就容易使自己的思想被陈旧观念所束缚,难以有新的开拓.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同时,提出这个理论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是我们党在政治上清醒、理论上坚定的表现.
  总之,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和活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特色是个别,社会主义是一般.中国特色具体所指,就是指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政治、经济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具体特点、实际国情;社会主义就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等.所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说:中国特色这个个别一定要与社会主义的一般相联系.就是说,在我们的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果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只强调中国特色,而却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那是必须努力防止和坚决反对的.另一方面是说,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真理都是具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并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形式而孤立存在的抽象教条,它只有通过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硬套,对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不仅无益,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传统文化对国家与个人的作用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加分哦!;)

1年前

9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0.040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