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之、乃、与、然、因、而、为、以、遂、谋、且的古文中的意思

解释:之、乃、与、然、因、而、为、以、遂、谋、且的古文中的意思
我要详细的资料
不用长篇大论,那样不给分
举例说明(且说明例出自何处)
最好由用法等
jdzh 1年前 已收到2个回答 举报

有没有关系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3.3% 举报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
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
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
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欤".
例5:无乃尔是过与
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
例6:吾与徐公孰美 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 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鸿门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
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以上是虚词。
以下这两个是实词了:
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2、就、于是(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3、因而(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陈涉世家》/聚室而谋——《愚公移山》)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隆中对》/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1年前

7

zzsl001 春芽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3.3% 举报

之、乃、与、然、因、而、为、以、遂、谋、且
这是对的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5.125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