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2)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1)写出

实验目的: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
(2)粗略测定加热2g高锰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1)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MnO2+O2
2KMnO4
.
K2MnO4+MnO2+O2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3Fe+2O2
点燃
.
Fe3O4
3Fe+2O2
点燃
.
Fe3O4

(2)装置连接:为达到实验目的(2),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的字母)
a→______→d
(3)实验过程发现B瓶中的水变红了,原因是:______
(4)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可能是:______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
①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______.
②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______.
③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中的适宜时刻是______.
(6)为何铁丝要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______.
(7)在研究“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及其反应条件”的过程中,某同学完成了下表所示系列实验:
序号 实验 能否生成氧气
A 加热高锰酸钾
B 加热二氧化硅 不能
C 加热氯化钠 不能
D 加热水 不能
E 电解水
①根据实验A、B、C,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______;
②根据实验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是影响物质能否反应产生氧气的重要因素.
专顶13user3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jamitan 幼苗

共回答了19个问题采纳率:89.5% 举报

解题思路:(1)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2)利用排水法把水排入量筒中,量筒中增大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氧气的体积;
(3)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浅紫红色溶液;
(4)铁丝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容易溅落;
(5)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通常把铁丝绕成螺旋状;
通过火柴可以引燃铁丝;
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应该在火柴燃尽时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6)为了便于观察现象,防止氧气受热过多地向外逸出,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铁丝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7)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
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点燃
.
Fe3O4
故填:2KMnO4


.
K2MnO4+MnO2+O2↑;3Fe+2O2

点燃
.
Fe3O4
(2)正确连接顺序是:a→c→b→d.
故填;c→b.
(3)如果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高锰酸钾会进入B瓶中,溶于水后能使B瓶中的水变红.
故填: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4)用收集到的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瓶底炸裂,发生失误的操作可能是: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或没有加入适量的水.
故填: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或没有加入适量的水.
(5)①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丝要绕成螺旋状.
故填: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引燃铁丝.
故填:引燃铁丝.
③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铁丝插入集气瓶中的适宜时刻是火柴燃尽时.
故填:火柴燃尽时.
(6)铁丝要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一是让反应时间尽量长一点,便于观察现象;二是如果迅速伸入铁丝,热量会使氧气受热迅速逸散到瓶外,会导致氧气不足,铁丝燃烧会很快停止.
故填:一是让反应时间尽量长一点,便于观察现象;二是如果迅速伸入铁丝,热量会使氧气受热迅速逸散到瓶外,会导致氧气不足,铁丝燃烧会很快停止.
(7)①根据实验A、B、C可知一定条件下,只有高锰酸钾能分解产生氧气,因此高锰酸钾是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
故填:高锰酸钾是适于制取氧气的物质.
②同是反应物水,加热不能产生氧气,电解能产生氧气,由此可知反应条件是影响物质能否反应产生氧气的重要因素.
故填::反应条件.

点评:
本题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量气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考点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年前

3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6 q. 1.035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