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写的诗,他和诗中即将上任的朋友认识了多长时间?感情多深?

杯子蛋糕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橙铁 幼苗

共回答了12个问题采纳率:75% 举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州市.“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扬,卢,骆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初唐四杰”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束缚,勇于创新,但还不够完善.例如王勃的这首诗,三、四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应当是对仗,但却用了散调,不够合律.后来,有些轻薄的文人就讥笑他们.然而,这掩没不了他们的成就.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讥笑他们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诗则将千古流传下去.

1年前

2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1.899 s. - webmaster@yul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