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诗、文、对联以及司马迁的人物传记.

求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诗、文、对联以及司马迁的人物传记.
要做专题,2天之内就要,
tangnetac 1年前 已收到1个回答 举报

非处的苦闷 幼苗

共回答了23个问题采纳率:95.7% 举报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1年前

1
可能相似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YULUCN.COM - 雨露学习互助 - 17 q. 0.199 s. - webmaster@yulucn.com